微塑料無孔不入人體臟器紛紛“中招”
最近,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環境基準與風險評估國家重點實驗室聯合國家骨科醫學中心——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積水潭醫院,在英文的《創新醫學雜志》上發表了最新研究結果,在人體的骨骼和骨骼肌中,都發現了微塑料,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微塑料,顧名思義就是微小的塑料,是指直徑小于5毫米的塑料顆粒,比微塑料更小的是納米塑料,最小的直徑只有1納米。它們通常來源于塑料制品的降解或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碎片。它們可以來自于塑料瓶、塑料袋、泡沫以及漁網,也可以來自于日常使用中難以避免的塑料微纖維,甚至包括牙膏和化妝品中添加的塑料微珠。
隨著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塑料使用量的急劇增加,這些微小的塑料顆粒逐漸進入我們的環境,最終通過空氣、土壤和水進入人體。
有資料估算,每人每年會吃掉5萬個微塑料顆粒,如果吸入的微塑料,每人每年的顆粒數量在7.4萬~12.1萬之間。相當于每人每周吃掉5g微塑料——一張銀行卡的重量。
我們攝入的微塑料主要來源是對塑料的加熱,有研究發現,用聚丙烯塑料瓶沖奶粉,使用的水溫從25℃上升到95℃,每升釋放的微塑料顆粒從60萬增加到5500萬個。也就是說,水溫越高,釋放的量就會越多。
當你喝下一杯500ml的熱咖啡或熱奶茶時,將有5千億個塑料納米顆粒進入你的身體內。
由于人們不斷地吃外賣、喝咖啡、瓶裝飲料、使用一次性杯子和一次性餐盒,微塑料就會源源不斷地被輸送進人體內。
2020年8月,美國化學會年會上首次公布:人的肺、肝、脾和腎臟,共計47個組織樣本,無一例外都存在塑料污染。再加上最近發現的肌肉和骨骼,都發現了微塑料,可謂是無孔不入了。
2025年1月,發表在醫學期刊《自然·醫學》的一項研究表明,2016年,大腦的微塑料含量為3345微克/克,到2024年已達到4917微克/克,8年間提升了約50%。而肝臟和腎臟的微塑料含量分別為433和404微克/克。
大腦的微塑料比肝臟、腎臟要高10倍以上,很可能是發生老年癡呆的重大隱患。
有研究發現,在骨髓樣本中均含有微塑料,大多數尺寸在20~100微米之間。可能是血液腫瘤發生的又一重要危險因素。
一項針對癌細胞的早期實驗室研究表明,微塑料可以在細胞分裂過程中持續存在,當它們在腫瘤中時,可能會促進癌癥的擴散。
2024年的一項研究表示,微塑料和納米塑料已經侵入頸動脈組織中,增加了心臟病、中風和死亡的風險。
微塑料顆粒會被人體的免疫細胞吞噬,通過血液流動,最終停留在大腦的血管中,從而造成血管的堵塞而發生腦血栓。
研究發現,納米塑料能夠進入大腦,與神經元中的蛋白纖維發生作用,從而加劇帕金森病的風險。
研究發現,炎癥性腸病患者糞便中,微塑料水平明顯高于健康人。而且體內的微塑料含量過高,可能會加劇腸道炎性反應,誘發腹瀉、腹痛甚至直腸出血。
1.盡量少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如一次性紙杯、吸管、塑料餐盒、塑料碗勺、塑料包裝袋和打包盒等。
2.盡量自己燒水喝:一方面可減少塑料瓶裝水的飲用,另一方面,自來水經過加熱沸騰后,水中的大多數微塑料顆粒會和水中的雜物沉淀下來。
3.少用塑料制品加熱食物:微波加熱導致微塑料和納米塑料釋放到食品中的數量最高,每平方厘米容器中會釋放出超過20 億個納米塑料和400萬個微塑料。因此,加熱食物盡量將食物倒入玻璃或陶瓷餐具中,不要放在塑料盒中加熱。不要讓含油脂的食物在塑料盒中過夜。
4.少穿化纖類的衣物:可避免衣服上的微塑料被吸入人體,還可避免洗滌時釋放出更多的微塑料排放到環境中,從而污染水質。
5.不吃海產品內臟:海產品的內臟中微塑料含量最高,避免食用內臟可減少攝入微塑料。
6.保持定期開窗通風和吸塵:有助于減少空氣中微塑料的濃度,減少室內污染物的積聚。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
- 上一篇:塑料 現實尚可 預期不佳
- 下一篇:深圳市豪塑實業有限公司